关于我:家训的碎碎念与小世界
你好呀,我是家训,一个和代码打了多年交道的程序员。
大学时在软件工程专业泡了四年,现在每天的工作还是和代码、逻辑纠缠 —— 敲代码、解 bug、跟进项目,这是我赖以为生的本事,也是从校园带到职场的 “老伙计”。不过比起单纯写代码,我更想让这些经历和思考 “活” 起来,所以有了这个博客。
为什么想做这个博客?
其实初衷很简单:找个地方,把日子里的 “碎片” 串起来。
作为程序员,每天都在碰新的技术、新的框架,踩过的坑、悟到的技巧,丢在备忘录里太可惜;闲下来时我爱翻书,从历史到心理学,从金融到设计,跨行业的知识像一扇扇小窗,让我看到代码之外的广阔世界 —— 这些 “技术之外的视角”,或许也能给同样在职场里打转的朋友一点启发。
所以这里不会只有枯燥的技术笔记,也会有读《置身事内》时对行业的碎想,学 Python 新库时的实操心得,甚至是打《三角洲行动》或拍照片时突然冒出来的 “生活小哲学”。说到底,就是想认真记录,也认真和同频的人聊聊天。
我的日常:除了代码,还有这些热爱
📚 阅读:跨行业的 “串门”
最爱的是阅读。不用刻意挑类型,翻开一本书就像闯进别人的世界 —— 读行业报告能摸透某个领域的天花板,看散文能偷学几句细腻的表达,甚至读科幻小说时,会忍不住琢磨 “如果真有 AI 觉醒,代码逻辑该怎么设计”。这种 “跨界串门” 的感觉,比刷短视频踏实多了。
🔧 折腾新东西:技术与镜头的碰撞
除了看书,我还爱折腾新东西。工作之外总爱啃技术文档,学个新的开发工具;对了,最近迷上了摄影,背着相机在城市里晃悠成了新习惯:拍清晨菜市场冒热气的包子摊,拍写字楼玻璃上的晚霞倒影,甚至拍代码运行时屏幕上跳动的光标 —— 镜头像个放大镜,让我发现平时匆忙路过的生活里,藏着好多被忽略的温柔。现在还在慢慢学修图,偶尔会把处理思路写成小教程,毕竟 “用技术让画面更好看”,也算程序员的小浪漫吧。
🎮 游戏时光:《三角洲行动》的协作热血
打《三角洲行动》就是我的 “解压阀”。这款战术射击游戏像极了现实里的团队协作战场,我常和朋友组队玩 “烽火地带” 模式,零号大坝和长弓溪谷这两个地图跑熟了。最难忘的是 “黑鹰坠落” 模式,我们四人小队复刻电影经典战役,驾驶黑鹰直升机护送车队时被敌方火箭弹击中,被迫在摩加迪沙巷战突围,最后靠精准的 M14 步枪点射和医疗兵的 15 个急救包硬扛到撤离点。这种 “不抛弃不放弃” 的协作感,比输赢更让人热血。
摄影里的小世界
背着相机晃悠成了新习惯:从包子摊蒸腾的热气,到写字楼玻璃上晚霞的倒影,再到代码运行时屏幕跳动的光标 —— 镜头像个放大镜,让我看见那些被匆忙脚步忽略的温柔。
关于 “圈子”:想认识更多同频的人
写博客的另一个小心愿,是想打破 “两点一线” 的圈子。
平时接触的多是同事和技术圈的朋友,总觉得生活可以再热闹点。希望遇到愿意聊技术的同行,交流开发心得;遇到爱读书的伙伴,分享最近读到的好书;也想认识 “摄影搭子” 或 “战术搭子”,周末一起扫街拍照片,或者组队打《三角洲行动》。
说个实在话,我现在还是单身。心里挺期待遇到一个姑娘 —— 不用多完美,能懂我敲代码时的专注,也能听我讲读书、拍照片时的碎念;我们可以一起吐槽生活里的小麻烦,也能互相打气往前闯。如果屏幕前的你觉得 “这个人好像有点眼熟”,不管是想做朋友,还是有别的想法,都欢迎在评论区敲敲我。对了,最近游戏新出的 “北极星” 皮肤挺酷的,要是能遇到愿意一起解锁隐藏彩蛋的姑娘,就更妙了。
最后想说:这里没有什么 “人设”,只有一个程序员的真实生活。如果你觉得 “哎,这人好像和我有点像”,或者 “他说的这点我也有感触”,随时来聊。毕竟,日子嘛,热热闹闹的才有意思,不是吗?
(偷偷说:最近游戏在搞 “宝藏月” 活动,登录 44 天能白嫖 9 款金色枪皮,感兴趣的朋友可以组队刷任务呀!)